![]() |
2019年深圳企业如何高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3-21 13:55 随着2019年高企申报时间的逼近,绝大部分想申报高企的企业均已做好了准备,但还是有不少企业不知道高企认证的相关信息,本文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文件要求,进行解读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第一部分:基本条件(达到就可以申报,是申报) 1. 成立365天以上 2. 拥有知识产权(商标除外)所有权(获得方式: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 3. 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不是特指是产品,也可以是技术工艺等)。 4. 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每个地方要求佐证的材料不一样,有的必须按照报税系统数据来,遇到的严格还需要学历证书,也有....具体看地方科技厅要求) 5.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企业内部立项相关文件支持)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备注:境内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不低于60%。 6.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没有任何资质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定义,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比较只有江苏和广东等有。) 7.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8.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必须查账征收(核定征收,先去税务改,满一年) 以上是高企的基本条件:达到就可以申请,但是不一定通过,因为高企还要企业创新能力达到相应的条件,也就常说高企是打分制,满分100分,70分以上即可。
如何合理规划拿到70分?哪里可以拿分? 从4、3、1、2分别细看: 企业成长性:20分
备注:财务自己敲敲计算器,实体企业失分普遍严重。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20分
备注: 1.综上16分必拿下。 2.产学研有没有,问下老板,他知道的,注意有些省份是要求相关交易记录的比如回单。 3.创新创业平台编写个文件吧(别问谁教的) 再说分项知识产权部分和成果转化部分,通过的关键。 知识产权:30分
备注: 1. “技术的先进程度”,一般打分有发明专利的会向A(7-8)靠拢。 2. “对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关联性查的严,所以申请知识产权的时候提前做好规划。 3. “知识产权数量”,为啥有的中介会上来就说1件发明或者5件实用新型(软著等2类知识产权)就可以,因为是按照2008版本的管理办法,知识产权数量对高企打分的影响就在这,2016版本的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数量最高要求是可能在下一部分成果转化,当然知识产权部分拿最高分还是“1或者5”。 4. “知识产权获得方式”,鼓励企业自己申请专利,迫不得已可以选址别的途径(所以养活部分以高企专利交易的知识产权运营,无孔不入,几乎每个相关群里都能看到....很想写上这几个公司的名字再轻轻打上码) 5. 企业标准不加分(但是后面有拿分项) 成果转化能力:30分(最高档年平均5项) A:转化能力强,≥5项 (25-30分) 备注: 1.科技成果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提到的)、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计划立项(技术方面政府立项的项目)和标准,等查新报告,内部立项不可以。 2.转化形式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以及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3.转化出的产品可以是样机,没有销售额,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即可。 4.其实2016年管理办法变动影响最大的地方就是成果转化(相对想通过高企认定企业来说)。 16年之后:一项科技成果转化多项产品的只计为一项,所以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按照科技成果数量来的(当然要实现转化) 以前专利数量对这里影响不大,如一件实用新型转化多个产品,可以计为多项。 5.科技成果最高分是年平均5项,企业可以自身综合其他科技成果数量,进行专利规划。想拿高分,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项目,但是部分中介口中的肯定不是一个5.6.15这些定数。 所以怎样通过高企还需要依据企业自身条件来量身定制,是个非量产的工作。 审查工作: 审查工作都是地方科技系统审核(技术材料审核和税务核实),报备国家,省厅立项一般4个月左右,报备国家后,国家会抽查,优先抽查对象:公司名称不像高企的,也就是不符合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 申请可能会遇到问题: 知识产权部分: 1.2类知识产权需要补充证明以首次认定使用。 2.专利缴费收据丢失,银行回单不能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 1.了解认可科技成果类型,转化细节描述到位。 2.避免一对多的问题。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 留档相关证明文件底稿,以备现场抽查。 财务方面: 避免数据不一致,初审都过不了 |